漫谈丨辞职那些事
观点/研究- 原创
- 广东盈隆律师事务所
- 刊載日
- 2020-03-11
庚子春节,疫情肆虐,百业摧折。
很多行业受到冲击,也有很多行业趁机发力。有的经营者闷坐家中,苦对屏幕;也有的经营者趁机超车,实现跨越。
恰恰这段隔离时间,不止一个朋友联系我,让我聊聊
“如果现在出来做律师,你认为怎么样?”
这个问题比起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更能刺激我的神经,于是撸起袖子大谈特谈,反正对着手机唾沫横飞也不怕传染。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前前后后,从行业到地域,从律所到团队,从经济到文化,从时代到人生,从目标到价值,侃了个过瘾!
猛然发觉,这些谈话内容都来源于活生生的亲身实践,发乎于热辣辣的兄弟真情,又经过多个脑袋的理性碰撞,总有一定的价值,不妨稍作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行业:不均衡发展,但前景广阔
“对于法学毕业生而言,预先了解律师行业对于决定是否进入很有必要;但对于你我这样的辞职者而言,更多看个体情况,行业共性仅供参考。”这是我对朋友的建议。反过来讲,对于新入行或拟入行的年轻准律师而言,了解行业状态,则是非常重要的。
从数据看,不论是全国还是广佛地区,连续多年律师人数激增,且律师人数的增长速度高过同期法院系统公布的诉讼案件的增长速度,律师人数的增长速度更是明显高过同期律师收费金额的增长速度。广东省数据看,2016年律师3.2万,2017年3.7万人,2018年即达到4.3万人。
但从广州、深圳、北京与律师的交流观察看,律师发展、律师业态明显不均衡。越是低端案件、传统项目越是竞争惨烈,但对于新兴行业、交叉结合的行业,综合复杂的项目,专业性、系统化、规模化的法律业务,很多客户又找不到信赖的律师。
“如果你有‘绝活’,可以大胆出来,市场一定会为你定价;但如果纯粹不愿意‘忍受’体制内的约束,那么还是请慎重。”我对朋友坦诚如是说。
二、趋势:法律服务市场还将上升,但不会是雨露均沾
“在新形势下,传统伦理道德和熟人规则日渐式微,法律将在调整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同群体之间,最有保障、最可倚重的交流规则可能只剩下法律了。也就是说,法律将不得不成为调整人们行为和权益的共同准则。法治之路将成为必然,除非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法律将在治国理政、利益分配、行为规范等各个层面发挥主体作用。”从这个角度,在长远和理论上,法律服务市场将十分宽广。目前,中国律师的万人占比远低于美国(却比日本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律师人数可能整体不足,有些律师团队或者律所一直感叹“招人难”。
从业务上,诉讼纠纷会更加频发,诉讼主体聘请律师更加常态化;企业间的重组合并,企业的破产清算,新兴行业领域的法律诉求,股权激励股权融资等非诉业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都昭示着律师业务整体的上升。
同时,律师行业的“二八定律”比较明显,新增的市场需求绝不是平均分布在所有律师头上,而是“李嘉图定理”,“强者更强”,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本次疫情隔离期间,有的律师团队及时响应,在全国搜集顶尖律师组成讲师团,不但强化其头部地位,还进一步榨取优质资源,甚至跨行业踹了律师培训业的饭碗。有的律师团队则迎接挑战,积极打造新的产品、开拓线上服务,尝试新的工作与开拓模式。而与此同时,还有的律师,只能被动等待,期待律所减免自己2020年的部分成本,或者吐槽律协没有减免会费。
三、律所:逐渐进入战国时代
就在疫情期间,广州市几家较大的律所突然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有想法、有追求的律师事务所纷纷推出眼花缭乱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帮助年轻律师减少经济压力,一方面吸引优秀的律师人才:有的免除管理费、有的免除卡位费、有的代律师缴纳律协会费、有的免费提供“真功夫午餐”……
这个插曲是对律所之间角力对抗的一种折射。中国律师业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律所都是中小所,还有很多的个人律师所,就连GDP过万亿的佛山地区,也是个人律师所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律师业务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客户要求越来越高,小微型律师所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有限。所以,律所主任也感叹“我好难啊”,也是生活在“战国时代”,不想办法吸纳人才就可能被他人吸纳,甚至还有一些欲被他人兼并而不得者。
近几年,大的律师所都在不惜血本进行品牌建设,因为品牌的价值越来越权重,不论是服务客户还是吸引人才。在这个“只有第一第二、鲜有第三第四、没有第五第六”的时代,品牌不光是优劣问题,甚至是生死攸关。将来,这个趋势不会改变,反而强化,所以倒逼律所进行群雄争锋,最终生存下来的可能只有这几类:大所、强所、精品小所、成本控制较好的特色所。
四、团队:不能仅是师徒模式,也要迭代升级
关于团队建设,我们盈隆商事团队成立至今,故事一箩筐,此处略去八千字。总之,律师业态类似于手艺,凭技术吃饭,有人身属性,劳动时间就是业务的天花板。在行业内,往往有“师徒传承”之说,具有天然的“传帮带”特点。随着法律业务的细化和深化,很多业务需要更大规模的团队、更严密的组织分工才能承接,师徒模式面临升级的必要。我们团队菅志远律师在思考团队建设时,将“律师+助理”的模式定义为团队2.0版本,将“合伙人+律师+助理”的模式定义为团队3.0版本,就是这个判断。
“我准备拉几个人一起,组成团队,如何?”“团队”,在律师行业好像突然成为“标配”,面对客户时,好像不自称团队就无法介绍。
其实,组织形态是与业务模式相配的,只要是适合于业务发展的组织,都是正确选项之一。
对于准备辞职的公务人员,刚开始下海,不要贪大喜功,可以先招募一个有律师资格证的搭档,自己一边实习拿证,一边逐步试水,了解行业。待到逐步稳定,且人手不足时,再逐步增加助理人数。随着业务发展,需要更多合伙人级别的成员配合时,再考虑与志同道合者组成3.0的大团队。因为团队越大,沟通成本越高,制度建设就越重要。例如我们团队,十几个人,为了确保配合顺畅、质量可控、反应迅速,进行了规范化与精细化建设,并着力凝聚团队文化。
五、个人:你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最重要。你到底为什么想做律师?” 疫情面前,很多保安都会对我们拷问灵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对着我们额头来一枪,确保你的回答不是头脑发热。我和朋友讨论到最后的时候,总是会问
“你到底为了什么要辞职?你可以不告诉别人,但一定要问清自己。”
2019年,在北京培训,采娜老师动情地讲述她的合伙故事,其中一句话打动了我“合伙到最后,发现是通过其他合伙人,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我的感受,因为团队存在,我的成长更快速、更稳健。
就在前不久,团队开年例会上,我结合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分享的主题词是“志向”。人无志,无以立。一旦有了真正的志向,就自然有了成长的路径,自然容易专注聚焦,对很多问题就不会纠结,甚至可以俯视自己的工作,那种感觉特别美妙!感谢这个时代,你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成自己的样子。
去年律所年会,我报告的主题就是“做时间的朋友”:一方面,我们把握时间的方向,站在趋势一边,让时间为我们做功,做与时间为友的“普洱茶”,不做与时间为敌的“绿茶”。另一方面,我们珍惜时间的积累,相信积累的力量。从此意义上说,你辞职与不辞职,组建与不组建团队,在广州执业还是深圳执业都是形而下的具体问题了……
转眼窗外,望着略显空旷的街道。“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言犹在耳,中国反过来已经向日本支援抗疫物资了。拥抱变化,积极进取。
“兄弟,睡一觉,醒来时问问自己,听从内心的召唤就好了。”